闽浙赣省委在开化
2011年11月16日 16:18
开化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创建的赣东北、闽浙赣及皖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级成部分,是闽浙赣省委机关所在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开化的党组织和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出英勇的牺牲。在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一、闽浙赣省委及党组织的发展
1928年,方志敏领导弋阳、横峰暴动,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开辟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9月,杨林店前村的程石根,在江西德兴学做油漆期间,接受革命思想,经他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开化‘二战’时期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程石根在下庄、蕉坑、张湾一带组织贫雇农开展革命斗争。从此,革命星火在开化这块大地上燎原。
1930年4月,赣东北特委指示德兴县委向华埠、玉山开展。德兴县委派出党员黄水才等到张家湾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为粉碎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3月1日,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于攻克华埠镇,筹集军款万余元。
1931年5月,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保障苏区物资供给。赣东北省委派干部开辟了从华埠、油溪口至江西德兴的贸易商道。后来白沙关关隘被敌重点把守,商道被封,又开辟了华埠经桐村至江西玉山的贸易商道。前后从华埠这一贸易窗口运往江西苏区的食盐、布匹等物资数百万斤。为打破国民党军对赣东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1年9月,赣东北特委升格为赣东北省委。中共开化油溪口支部成立,傅家富任书记。这是开化第一个党支部。
1932年4月16,赣东北省军委主席邵式平、红十军军长周建屏,率部5000余人第二次攻克华埠,为开化一区苏维埃的创建开创了局面。当时,赣东北省委决定划开化、婺源、德兴三县边区组成化婺德苏区,在德兴暖水建立了中共化婺德中心县委;同时在开化境内的白沙关建立中共开化一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还建立了贫农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分配土地,根据地发展到浙西开化。赣东北省委还派出吴先民等干部在开化油溪口、齐溪、马金和遂安县白马一带发展了一批党组织。至同年11月,中共赣东北省委发展到,下辖:闽北、河南两个分区委和化婺德中心县委等14个省委直辖的中心县委和县委。随着苏区在赣东北、闽北的扩大和已经发展到浙西,为了实际体现地域范围和有利于苏区的发展,遂于同年11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改称为中共闽浙赣省委。
1933年6月,中共开化特区委成立,隶属于闽浙赣省委领导。
1933年9月17日王如痴军长率领新红十军于首破开化县城。
1933年12月,方志敏任闽浙赣省委书记兼省苏主席。此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全盛时期。闽浙赣省委下辖江边等5个特委、分区委,化婺德等19个直辖中心县委和县委;根据地苏区范围纵横约50个县,人口数百万。有58个县级党组织和32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1935年2月三年游击战争开始,同年5月,建立开婺休中心县委。至1936年4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皖浙赣省委下辖赣东北、皖赣、浙皖、上浙皖、下浙皖五个特委(分区委);党组织遍布皖浙赣边区60多个县,游击区人口近700万。
二、闽浙赣省委机关在开化建立及其活动
1935年1月,方志敏所率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在浙赣边的怀玉山一带失败后,闽浙赣苏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势。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进行了铁壁合围。闽浙赣省委、省军区和皖南、浙皖边的联系相继中断。时任闽浙赣省委书记的曾洪易(后叛变)散布悲观失望的观点,制造了混乱,更加重局势的危急。
2月下旬,闽浙赣省委代理书记关英在江西省横峰的槎源坞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在赣东北区域开展游击战争,将赣东北区划分为化(开化)婺(源)德(兴)、信河、乐河三个游击区;分别由省委委员指导各地的游击战争。会议撤消了曾洪易的书记的职务,由关英接任。此次会议后,省委委员、省政治保卫局局长滕国荣带领一支突击队来到化婺德游击区。
3月下旬闽浙赣省军区政委涂振农带领红十三师的一个团奔赴开化的西北乡即长虹一带和安徽休宁、婺源边区开展游击斗争。
4月中旬,关英在江西德兴大田苏家村主持了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进一步部署开展游击战争,并决定成立化婺德、信河、乐河特委,分别由邵长河、余汉朝、程伯谦任特委书记。会后,省委直属机关140人组成的赣东北游击队和关英率领的省直保卫队先后赴化婺德游击区。
5月初,赣东北苏区的闽浙赣省委的活动中心区域,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军的的疯狂的“清剿”。闽浙赣省军区司令唐在刚率军区独立团和游击队在横峰苏源坞遭遇国民党军第二十一师一二三团伏击,唐在刚牺牲;省军区参谋长邹奇也被捕牺牲,军区独立团被打散。关英在德兴毛家坞主持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分析了赣东北局势,认为省委活动必须转移到皖南,但也决不放弃赣东北。会后,关率省委一小部分人向皖南转移。在向皖南转移的途中,得知皖南的局势已经恶化,而浙皖边的开婺休游击根据地且日益壮大,遂改变主意向浙江开化境内转移。关英到开化五祥乡(长虹)库坑时,就与先期在开化指导工作的省委委员邵长河、余熙庆会合。开婺休中心县委为关英及省委一班人迅速展开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7月,省委委员、宣传部长涂振农带领皖南独立团的一个连从皖南大茅山、三十里岗转战来到开化境内与关英、邵长河以及赵礼生、邱老金所率的开婺休游击大队会合。关英和邵长河在库坑与涂振农会面,共同计划省委的工作。在开婺休中心县委的所在地,关英宣布建立中共闽浙赣省委秘密机关。
闽浙赣省委直接领导开婺休地区的游击战争,其主要活动和工作:
1、加强党组织建设
闽浙赣省委机关在开化建立后,直接领导了开婺休地区党组织。关英、邵长河、涂振农分头在长虹的库坑、高田坑、昔树林、老屋基、田坑一带;何田的何家、福岭山、柴家、大智头、黄智坑一带;中村的西畈、汪坑、金竹山一带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团组织。由于闽浙赣省委的直接领导,开婺休中心县委的全力工作,开婺休地区的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建立起福岭、栗木坦、龙头、田坑、源口、大智头、库坑等7个中心区委,107个党支部,拥有党员470名;20个团支部,团员200多名。党组织分布全县各地,几乎红遍全县。在建立党团组织的同时,省委还着重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多次举办干部训练班,组织党员、骨干学习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建立苏维埃开展土地改革等方针、政策。省委领导关英、邵长河、涂振农等分别亲临作报告和讲课。
2、建立革命组织
各地党组织建立的同时,省委领导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帮助建立乡村贫农团、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仅长虹就成立贫农团32个,有390多人参加。关英、涂振农为了便于联络,开展地下工作,在长虹紫硕庵堂里开了一爿“汪记百货俱全店”。涂振农化名为“汪致茂”,以店老板的身份,白天在店里做生意,晚上转移到河对面的早山范如海农家住宿,并派人在店里守夜和联络工作。当时苦竹西的程涌泉就是做守夜和联络工作,并作为该店的专事采办的店员。“汪记百货俱全店”事实上已是省委的一个秘密交通站。
3、进行革命宣传
省委领导深入群众,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有:苏维埃政权政策、土地政策、没收政策和对保甲长政策及红军游击队的性质,阶级教育和革命前途教育;如“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领导穷苦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等等。教育和鼓舞农民群众团结起来,与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省委书记关英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则率卒先行,深入到开化境内和各个中心区,宣传党的政策,和开展游击战争的意义。关英在向群众宣传中,还自编教唱革命歌曲。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妇女解放歌》、《小朋友》等等。通过宣传教育,使老百姓真正了解红军是穷苦人民的军队,提高了穷苦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因而红军游击队与老百姓的关系融洽。
4、开展武装斗争
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游击战争,组织多次战斗,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使开婺休中心县委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35年5月中旬,国民党军46旅一个营500多人自婺源分三路围攻开化寺坑、牛岭、大余岭。关英指挥各路游击队分头伏击,将敌包围在牟田的岭背。红军连长宋泉清带上一个精干连120余人在长虹天堂山和敌人激战。经 3个多小时战斗,歼敌200余人,俘敌90余人,缴获长短枪120余支。
5、召开省委会议
闽浙赣省委于1935年8月在开化库坑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会议由省委书记关英主持,省委委员邵长河、涂振农、滕国荣、余熙庆出席会议。开婺休中心县委书记赵礼生、常委邱老金等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开展游击战争、如何与刘英、粟裕取得联系、如何与景德镇皖赣地区和赣东北、闽北及皖南的联系。会议决定派一批秘密交通员,分赴各地,争取早日取得联系。会后派出的秘密交通员,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四周的严密封锁,有的被迫撤回,有的被捕牺牲。因一时得不到党中央的指示,省委领导心情焦急,为此,省委决定派涂振农赴上海寻找党中央。1935年9月,涂振农乔装打扮成商人,只身从华埠码头启程至杭州转到上海,于次年8月在上海找到了党中央,并提交了《关于闽浙赣苏区反抗敌人五次围剿的报告》。
三、开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
1、为我党地方组织的发展聚集了有生力量。
开化境内从1931年9月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油溪口支部建立,先后建立有中共开化一区委、开化特区委、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闽浙赣省委机关,浙皖特委和开化县委。1936年8月,开化革命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建立有中共党支部110个,团支部31个,发展党团员770多名。中共浙皖特委下辖衢遂寿、婺德中心县委和开化、休宁县委和婺源中心区委;游击根据地的遍布开化、常山、衢县、遂安、寿昌、婺源、德兴、休宁的皖浙赣八个县境,人口近百万。
2、牵制了国民党的“清剿”主力,为南方其它游击根据地特别是浙南游击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
1936年11月,蒋介石令刘建绪对闽浙皖赣四省边区进行“清剿”,结集约有四省保安团和地方武装10万余。1937年1月,闽浙皖赣绥靖公署将四省边区划为3个“清剿区”;皖浙赣划为“第一清剿区”, 而又将“第一清剿区”的中共浙皖特委下辖的衢县、常山、开化、淳安、遂安、寿昌游击区划为“清剿特区”。国民党军八十八师、浙保处二团、刘建绪的侦缉队(一个加强师),还有十六师、九十一师、一九二师分别进驻皖浙边,重点进剿开化及千里岗游击区。浙皖特委和浙皖军分区领导开化及千里岗游击区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斗争,全县正规的红军游击队达1300多人枪,参军参战中2000余人,经历了大小战斗百余次。开化牺牲的红军干部战士、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有姓名记载的就达360多人。1986至199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邱老金、方广荣、余云凤和余明聪姐弟、余奎有、邱庭仂、邱油云、汪华宜、姚宏贵、詹元生、程根兴、程樟兴、程善庆、程富宝、程士标、游启余等等。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在反“清剿”斗争中献出自己的生命。开化的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的巨大牺牲,客观上削弱了国民党军队军队对浙南和其它游击根据地的兵力,使浙南和其它游击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3、在极其艰难危急的条件下,为闽浙赣省委的持续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5年7月,闽浙赣省委机关在开化建立,客观上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的中心区域已经失陷,而开化境内的开婺休根据地却日益壮大,为闽浙赣省委能在开化领导浙皖区人民进行游击战争提供了保障;为同年底,闽浙赣省委顺利地向鄣公山转移打下了基础。
4、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南方十三块游击革命根据地中皖浙赣革命根据地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开化是当时浙皖边区的革命中心,在皖浙赣革命根据地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皖浙赣省委主要活动地之一,在浙西地区土地革命斗争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8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化为革命老根据地县。
四、闽浙赣省委的有关历史人物
方志敏,原名远正,号慧生(1899~1935),江西弋阳县漆工湖塘村人。1922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领导弋横暴动,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历任中共横峰区委书记、五县党的工作委员会书记、弋阳县委书记、信江特委执委、信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委主席、赣东北特委执委、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赣东北省委常委、省苏主席、闽浙赣省苏主席、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35年1月,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开化。1月下旬,在江西怀玉山区被俘,8月6日就义于南昌。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者,中国工农红十军的主要创建人。
关 英(1909~1938)江苏人,工人出身。早年在上海参加工人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7月,奉调赣东北苏区,任中共赣东北特委常委,共青团赣东北特委书记。后任中共赣东北省委常委、共青团赣东北省委书记和中共闽浙赣省委常委、共青团闽浙赣省委书记。1934年7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组织部长。11月下旬,方志敏率红十军北上皖南后,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代理书记、书记。1935年7月,在开化县长虹库坑领导建立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1936年4月,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继任省委书记。1937年2月,率部途经开化时被国民党军队击散,隐蔽在玉山农村。得知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到南昌向中共东南分局请求工作。1938年4月,到横峰弋阳交界的磨盘山劝说杨文翰游击队下山改编,被当作叛徒错杀。
邵长河 (生卒年不详) 江西弋阳县人,1934年7月,中央党校高级班毕业后任红七军团政治部学生队队长。1935年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委员、团省委书记。4月兼任中共化婺德特委书记。1936年4月至1937年6月,任中共皖浙赣省委委员、皖浙赣省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兼任中共上浙皖特委书记。解放后,在江西省民政厅工作,后任弋阳县委书记,离休。
涂振农(1896~1951) 江西奉新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赣东北、闽浙赣省委常委、红十军政委,1935年2月,任中共闽浙赣省委委员、宣传部长。1938年后在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捕叛变。
来源:
作者:
编辑:
郑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