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政义坊
2013年5月21日 19:45
沿县城机关幼儿园门口的政义坊弄走进去,是一片低矮破旧的老房子。这里是开化的老城区,老城墙“通济门”遗址就在这个弄堂的尽头。在“通济门”遗址上,“金溪浮桥”的桥名仍依稀可见,“一路福星”的祝福语嵌在内城墙的门楣上,远远的,给过往的路人默默祝福。
开化县城政义坊,西起解放街,东至江滨北路。左起连城墙弄、兴贤坊,右接浮桥弄、积魁巷,历代的大户宅院,商贾巨豪都曾集中在这里,可见昔日的繁茂。
我慢慢地走在政义坊的小弄里,七拐八弯,弄堂口的风微微吹来,树叶婆娑,随处可见的香枹树和相互缠绕的藤蔓,葱茏的枝叶,在无声地述说它们生机盎然的生命。政义坊小弄堂很窄,只能容得下二三人并肩行走,光滑的青石板路和鹅卵石堆砌而城的房屋墙面,带给我的是一股浓浓的小巷深处的私语味道。我沿着青石板路,斗折蛇行,一路的曲径通幽,古风古韵。一座座马头墙高耸具有徽派遗韵的老宅院伫立在我眼前,讲述着一个个属于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看着老宅院墙角上爬满的青苔和满墙正在生长的爬山虎,想起那些小巷深处老辈人口中流传下来的缠绵往事,政义坊在我的心里,既温婉又岁月悠长。
政义坊,原称采芹巷,是开化县城第一坊。《开化县地名志》记载:政义坊因学宫而得名。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知县李光迁学宫于县东。明洪武七年(1374),建按察司。明嘉靖十八年(1539)学宫毁于水后,更名政义坊。《清光绪·开化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开化县城共有十二坊十五巷,分别是政义坊、亲民坊、熙春坊、应魁坊、厚俗坊、通津坊、天香攀桂坊、大井攀桂坊、九曲攀桂坊、月山攀桂坊、衣锦坊、宣化坊;和东泉巷、青墙巷、赵家巷、崇文巷、积魁巷、芝田巷、虞家巷、文学巷、双井巷、上九曲巷、后稷巷、梅岩巷、坊前巷、洙泗巷。开化老县城,也因为有了这些坊名和巷名,开始有了自己丰富的细节和精彩故事。
我神情悠闲地在政义坊里走着,往事像一页页历史书一样,被风儿轻轻吹起,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种叫做记忆的东西。这记忆,就像开在日子里的那些花儿一样,弥漫着岁月的清香。 “黄皮和他的瞎子老婆”、 “唱开化道情的阿毛”、 “民国那场洪水淹及楼板”、 “那口被填埋了的老井”、“那已破废了的菩萨庙和曾经袅袅的香烟余韵……”。这些往事,构成了政义坊独特的时光风景和岁月印记,被深深地,埋藏在那些老宅院木质雕花纹理的窗棂里;被深深地,埋藏在庭院深深的老宅古井旁;或者是,流传在坐在老宅院门口的小板凳上,向小巷深处深情张望的老妪口中。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际,时光最后停留在政义坊弄21号这座普通的老宅院里。1938年3月,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共七千余人,先后集中在开化县城和华埠镇进行整编集结。陈毅、傅秋涛率一支部队离开华埠,进驻开化县城。当年陈毅一行就是住在政义坊弄21号这间老宅的阁楼上,带领新四军完成集结整编任务的。这栋老宅为清代二进三开间、两层徽式砖木结构楼房,虽然门楣窗棂和梁枋斗拱都已破败不堪,但21号老宅如今已作为新四军整编旧址“具有红色记忆的老房子”被文物部门保护了起来,成为了政义坊里最光荣最引以为自豪的一座老宅。一条老巷弄,一座座老宅院,一个个老故事,光阴荏苒中,过往的繁华都已归于沉寂。昔日的政义坊里,那些曾经轰轰烈烈过的人和事,那些曾经平平凡凡的岁月的细节和痕迹,现如今都已被时光轻轻抹去。往事被蒙上了一层层细细的薄纱,隐约又朦胧。
来源:
作者:
张蓓
编辑:
郑霞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