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落奇崛方思道
方豪(1482~1530),字思道,号棠陵,开化县芹阳办事处金路人,自幼豪迈卓异,四岁即能联句,且对答如流,有神童之称。年十四,从开化名儒文山先生吾冔学,视为天才。明正德二年(1507),获乡贡第一。三年举进士,历官昆山县令、刑部主事、湖广佥事、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关心民瘼,平生旷达耿直,磊落奇崛。一生著作颇丰。有《断碑集》《棠陵集》《崑山集》《奉希集》《蓉溪书屋集》《续集》《珍忆录》《养余録》《老农编》和《洞庭烟雨编》等。其虽官位不高,却声名遐迩。
(一)
方豪少年时,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但却戏嬉贪玩,不肯认真研读,且又自许过甚。行文不循规蹈矩,往往不合规范,故两次考试未中,人咸嗤之。于是,欲弃举业而为商贾。当他将此想法告知老师时,被吾冔严斥一番。为促其进步,将原字世杰改为思道,要他对今后应走什么道路作认真的思考。弘治十五年(1502),岁大旱,溪河乾涸,田地龟裂,乡民苦不堪言。时,方豪年方二十,见此情夜不能寐,更无心读书。是夜,独宿后冈庙,吃斋求雨。次日帅五百余人,蓬头跣足走百十里以迎神龙。每日三步一拜,直至三清山。可谓苍天不负有心人,十日后竟然大雨如注,一解旱情。十七年(1504),欲于招福院招徒办学,有僧对此不甚同意,出言相撞,方豪心中十分不快。无奈辄徙新庄,新庄山深而蔚,四顾皆荒塜古墓方豪独处于此却心自如。然每念僧人对己不敬,则心怀恨意。于是自去二百余里,寻访一位曾与僧人结怨的道士,由他出面上告僧人。得知此事后,村中父老议论纷纷。因道士在该村时,平日行为不正,常聚少年闹事,村民对他影响极坏,只有方豪“人宜之豪亦自宜而莫觉其非”,对此,老师每深痛责之。后,渐知有错。弘治十八年,县试第一,本可由政府供养读书,方豪竞拂袖而归,邻里讥笑,他亦不恼,每日抚琴操溷。正德元年(1506),授徒金钱山,以足癣发炽,人指为癞,遂与徒施瑞、从弟文广同返棠陵,居半山楼。戊辰(1508)得中进士,廷试时,马上口占曰:“平生不解随时语,便作刘蕡也不妨”。刘蕡者,字去华,唐敬宗宝历进士,博学善文。他在考试对策时,言论激切,极言宦官专横之祸,考官叹服而不敢取。方豪以诗言志,亦道破两次考试未中之根由也。正如其好友吾谨在《方崑山像赞并予》中所写:“思道抱奇气,疏节侃侃多正议,听者辄毛骨悚然。志欲效古丈夫,树声业于宇宙,而才且是为之用。弱冠为文,辞捷若宿构,或仓促索其数千言,咸立应之,不加点缀而华彩灿然”。
(二)
明·正德五年八月(1510)方豪任崑山(今属江苏省)知县。时,崑山方阽于海潦,频发大水,洪涝为灾,田地荒芜,百姓无以为生。草根树皮,采掘殆尽。“徙死迁之者每以万计”,一时之间,饿殍蔽道,枯骨填河。而朝廷不顾百姓死活,官逼欠赋,致使百姓卖儿鬻女。方豪目睹惨状心中悲愤,一面实地勘查相视疏决,组织民力筑堤抗洪,一面设方赈贷,并不计个人安危,秉笔直陈《乞蠲逋负疏》,历述民悲惨情状,云:“臣每一陆行,饿殍塞路,每一水泛,枯骨塞河,触目伤心,动辄流涕,至废食忘说者。谓昆山三尽;上户财尽,中户逃尽,下户死尽,殆非虚也。”接着笔锋一转,直指殃祸之源:“朝廷无权免之恩,上司有严追之限。今日征白粮,明日征糙粮;今日征丝价,明日征绢价;今日征义役,明日征马役。……催科之使盈庭,鞭扑之声不绝。小民虽鬻田宅、卖妻子将以完官,人各自顾不赡,奚暇其他?”并严正指出:“夫钱粮,国之用矣;民,国之本也,臣岂不知国用之当足。国用不足,犹有可为;国本一伤,恐不可复救也!”理正词切。朝廷派员查勘,实属所书。当即下令减免田赋,水灾得到了治理,使昆山的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七年(1512)十一月,方豪自崑山回乡奔母丧,就此一病三年。在守孝、养病其间筑庐于墓左,命名曰:“林下居”,他在《告别先妣墓文》中述:“拙守崑山,以吾母之忧而归,病起林居,以吾父之命而出。”在《告别祖墓文》中他写道:“宦游六秋,长别墓丘。病卧三载,间扫松楸。病虽起矣,而复宦游……”九年(1514)八月二十七日,撰《林下居记》,提出:“……而复不学是自弃也,自弃者人弃之,于世焉用?故曰弗学弗庸,必庸必学。故学必有居以养静也,尚其静以精业也,乘其年以用气也,厉其志以绝慕也。以绿竹之君子为之程,以竹林之贤为之鉴,虽不敢自拨于圣贤,圣贤之徒豪之愿也!”短短的一篇文记,精辟地阐明了治学、做人、为官的哲理,和自己的志向心愿。
十一年秋,病足渐愈,适逢吾谨乡试夺魁,遂偕好友刘子颖、周子纲为吾谨贺。九日登西山,游灵山寺、西山庙、李帅祠,并乘肩舆登绝顶。方豪大呼:“乐哉!数年之疾,岂有今日。有今日,岂有兹侣”。乃登高作赋:“昔我有奇疾,佳辰枕上度。黄花添蹙额,对床不能步。兹辰复何辰,乃得冥鸿附。石级如上天,城树壶中露。倚窗发朗吟,山川动遐顾……”
是年冬,方豪补沙河知县,在他即将赴任前,好友吾翕前来送行,题写《留别棠陵公诗》称赞他:“方子胸中多垒磈,好将奇石伴林居。行行且与石为别,万石勋成始挂车。”十三年(1518)八月,升刑部湖广清吏司主事。该司乃明代刑部十三司之一,掌湖广省之刑名狱案。豪断狱清明,所至之地,称誉有声。对其文才和政才,吾谨赞之云:“天地灵粹之气,得之者或寡,而君独身萃之,故发而为刚火,蕴而为精微,挺挺之节,皎皎之姿,文足来一时之望,而政足为百里之师,皆气之粹然者为之资也。卒能含光匿耀收英敛奇,弗以有涯之生,而逐无涯之知,则古之所谓成人者,君殆其庶几乎。”
时,武宗皇帝好大喜功,不断统兵巡察。十四年二月,武宗决定南巡,方豪时任刑部主事,作为属官,也参于上疏谏阻皇帝南巡之事,这下可惹脑了武宗,凡联名上书的一百余名官员,在午门被罚跪五日,有数十人被下锦衣卫狱,甚至有的被廷仗致死。方豪因受杖伤重几死,为疗伤,创卧于刑部湖广司之东,笼鹤亭近两月。每倚窗望槐,百感交集,遂写下《见树窗记》借物托讽,曲表胸臆。云:“……一树也,枯荣稍异,忧乐顿殊,霜雪之催,诚不若雨露之养也。夫霜雪雨露,天之用也,大德四生,岂甘摧折。……夫摧折固予职也。念兹树之可悦,充予心之良好,法天之用,必于其不得已而每谨其所可已,恻怛慈爱之意常行乎其间,无徒委之……”
被罢归故里时,路经常山又写下《草萍驿会徐伯和》一诗:“当年行役下瑶京,长忆河桥步月明,人妒浮名传已死,君从大难得重生。相看各喜容颜好,一笑还将宠辱轻。古驿寒霄灯为盛,仆夫亦识故人情”。深感宦海的风险,庆幸劫后余生,更珍惜故人的情谊。
方豪回到开化金村后,隐居于毛坞饮酒、赋诗。他在《毛坞杂兴》序云:“……偶居毛坞而有四事,夫出竹易桐有拨幽滞之道焉,理杉放鱼有救急难之道焉,此等诗章可无作乎哉!呜呼!此棠陵子之心也……”并写下《出棘竹》《解藤杉》《灶头桐》《榼中鲤》杂兴诗四首,以示当时之心境。在此其间,他还游览了音坑、中村等地佛庙,在《天圣堂》一诗中这样写到:“步入禅关气象明,漫看猿鹤自相迎。檐前日影移花影,涧底泉声和磬声。眼界从此千顷阔,功名到此一毛轻。相逢却迎羽纶客,倾盖浑如有旧情”。是时,其心已有退隐之意。
嘉靖元年(1522)世宗登皇帝位,方豪被召回京师,途中作《入京驴背》诗一首云:“不得骑驴已十年,都门春晓思悠然。爱看残月弄孤影,未有红尘上破鞯,汩没尚怜诗兴在,纡徐且与病躯便。江南二月梅花老,雪里风光待我旋”。诗人想念的是残月孤影的幽静,厌烦的是人世红尘的喧嚣,因此未到任上,却已思归,可见方豪当时之心意。至京城后,复任刑部主事,赐金,加俸一级,后奉命赴山东处理积案。到任后,阅案卷,兴调查,酌刑罚,昭冤狱,夙兴夜寐,不辞辛劳,数月积案尽清。三年,任湖广佥事。四年,升福建提刑按察副使。六年(1527),年仅四十五岁的方豪,上疏乞归,获准告老还乡。时,心如羁鸟归林,池鱼入渊之感,途中赋:《归舟梦故山花发田家叩门借瓮贮酒》诗云:“才断人间念,归舟梦已清。忽传村酒熟,况值野花明。借瓮应相馈,敲门总不惊。披衣忙起问,江月正鸡鸣。”
(三)
方豪返归故里后,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探奇历险,赋诗抒怀。他在游少华山时,写下《雨夜读先辈嚣嚣子集》诗:“山中风雨夜,况读翰林篇。怒气号阴鬼,悲声咽涧泉。典型犹可见,挚谒恨无缘。直道差相似,怜予尚保全”嚣嚣子即严珊,开化人,永乐时任刑部主事,博览百家,刚正不阿。方豪为他鸣不平,实为己不平也。方豪不仅喜饮酒吟咏,更爱挥豪泼墨。据县志记载开化不少地方留有他的诗文真跡:刻在北门城内山碑上有正德十一年题写的《棠陵公九日登西山记》、天香书院内有嘉靖六年题写的《访汪竹亭兼系四诗》其一云:“石几谁削平,宜诗亦宜酒。笔砚与杯盘,客来不须手;其二:层云何处来,忽堕吾池上。池风草可生,醉眼看摇漾……”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又于天香书院题铭:“一朵云,天上落,化为石,江水泊。涯发之?沙头阁,聪明净,康郎络。润笔滋,便欲移,壮吾橐。凤翔学,开相璞;举以归,叹力弱。为群尘,百夫作。顷刻间,轻似鹤。山有辉,石有托。万千年,等崇岳。”刻在其它地方的有:毛坞、宋村十八洞、江西玉山县三清山、安徽休宁县齐云山寺外等石崖上的题刻。嘉靖八年,方豪游览芹源石壁,探察宋·绍定壬辰年(1232)王南孚题写的“崇冈”二字后,又于石崖的北面书写了“采芹坡”三字,落款名思道。
方豪聪慧敏捷,才识卓绝。自少酷爱山水,遇佳景即吟诗作赋,刻石铭文,每每忘却归家。在刑部时,与当时任吏部的福建人黄河清和任礼部的郑善夫交情深厚,时称“三杰”,常有诗作往来。与何大复、黄连峰、郑少谷诸贤“并驱中原,名震海内”。故深得明代著名的心学思想开创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的王阳明所看重,在《答方思道佥宪》的信中称:“况如思道之高明俊伟,可一日而千里也。”在《常山县留别方思道》诗中更是大加赞赏:“……方子岩廊器,兼负云霞姿。每逢泉石处,必刻棠陵诗。兹册常秀玉,之子囊中锥……”
明嘉靖九年(1530)七月,这位居官勤政爱民,在家事亲至孝,一生磊落奇崛、旷达不羁的一代名士终于病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九。其墓葬传说很多,一曰:金村乡下江村;一曰:现乡政府后山;一曰:金路棠陵。究竟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